天津日报丨这个春节,非遗很“忙”

发布时间:2024-02-18浏览次数:10



这个春节,非遗很“忙”

本报记者 张帆

穿梭于各类非遗市集,购买一件心仪的文创产品,体验一次剪纸制作技艺,欣赏一场清雅的戏曲表演——春节期间,我市各区非遗活动竞相展开,成为新春佳节呈现在八方游客面前的一张亮眼的“文化名片”。

2024年天津市第二届西岸非遗·老字号年货节汇集近百个非遗项目、中华老字号、津门老字号、特色文创以及精品年货商户,联袂呈现极具特色的年货市集。年货节以“非遗”为主线,来自全市的非遗传承人、老字号传承人会聚一堂,分享经验和技艺,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。活动现场,精彩绝伦的昆曲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,共同感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。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,将昆曲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观众沉浸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。主办方借春节年货市集宣传非遗项目,积极探索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,为昆曲等非遗项目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,让它们在活态传承中焕发生机,融入现代文化旅游建设,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丰富河西区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内涵。

作为津南区“津彩南望 龘龘贺春”千场活动之一,“陈氏制瓷(手绘)制作技艺”的传承保护单位观照轩,举办了“打卡非遗·津彩南望”暨观照轩敬龙祈福展览活动,邀请市、区书画名家和外国留学生共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,寻觅年俗中的浓浓春意。活动中,来自半岛平台-半岛平台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在书画名家的悉心指导下,一边细细体会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的书写之妙,在笔墨舞动间感受汉字的魅力;一边大胆创作、精心绘制,将心中所愿凝于笔尖,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。

河北区“金龙腾北岸 新春中国年”天津之眼·津派活力市集,年货展卖、民俗表演、文艺演出、非遗展示、便民服务等应有尽有,歌舞、相声、舞龙舞狮、踩高跷、旱船等多个节目轮番上演,让前来逛市集的市民目不暇接,还有非遗项目现场展示让市民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
武清区正月初五举办了“花会闹新春 非遗过大年”新春花会调演活动,选调全区优秀非遗花会项目,在区文化公园展示舞龙、小车会、舞狮、高跷等花会民俗内容,既有西柳行太平车会、旧县村登云会、静安高跷会、寺各庄竹马会等市级非遗项目,也有欢腾民俗舞狮团、京东锣鼓、少林会等代表武清本土文化特色的花会表演内容。该活动还将在正月十五再次上演。

静海区举办了“吉星高照 金龙迎春”天津市民年货节,设置3个功能区110个摊位,推介静海区非遗精品和藏、甘、京、冀、鲁等地特色产品及丰富文旅资源,融入旅游线路推广、名特优产品、老字号产品展销以及文艺汇演、春联书画作品展览展卖等活动。

210日,龙年非遗大集鸣锣开市,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,在河北省香河县国安第一城面向公众开放。来自河北、山东、天津、江西、广西等21个省区市的200余个优选非遗项目,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及表演人员相聚国安第一城,涵盖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、传统美术、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、民俗等10大非遗门类。区别于过往以展售为主的工艺品博览会,大集主办方以沉浸式展陈、展演的方式,让观众在可听、可尝、可赏的非遗市集中,亲自体验书法、吹糖人、毛猴等非遗制作过程,与现场数百位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,近距离感受非遗精神内涵,同时也让一个个非遗项目从“纸上名录”中鲜活起来。令人欣喜的是,本次大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中,涌现出许多年轻面孔,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石彦敏、畲族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林陵祥、夏布绣传承人吴婉菁、羌族刺绣项目传承人张居悦等,这些通过“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”选拔的后起之秀,向观众传递出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。